自驾游览嘉峪关 追寻丝绸之路上的记忆!

2017年09月12日 16:57 崔肖凯

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公里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,是明长城的起点,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。
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(1372年),由内城、外城、罗城、瓮城、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,全长约60公里。
嘉峪关是世界文化遗产,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,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。
历史上这座关城并没有发生过战事,只是作为一个关口,对出关入关的人进行审核 盖章。走出嘉峪关,就是茫茫戈壁,远离中原。
1961年嘉峪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《世界文化遗产地名录》。
在这里,两千多年前开辟的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的“丝绸古道”及历代兵家征战的“古战场”烽燧依稀可见。
关西门外百余米处,有清代刊立的“天下雄关”石碑。清嘉庆十四年(1809)肃镇总兵李廷臣视察嘉峪关防务时,见这里南有祁连雪山,北有黑山,关势雄伟,便写下“天下雄关”四字并勒石为碑。
嘉峪关建筑设计十分考究,据说当年建这关时,匠师计算用料特别精确,最后建成时竟只剩下一块砖。
嘉峪关是张骞出使西域的地方,是霍去病大胜匈奴的地方,也是班超,林则徐,玄奘和马可波罗到过的地方。
到了嘉峪关你会发现什么“河西第一隘口”“天下第一雄关“的赞誉也只不过道出了它十分之一的雄伟与精密。
从城楼下来的路上偶遇美女一枚,景美人更美。
明代,政府军和吐鲁番兵曾数次在嘉峪关作战。荒漠地区是怕缺水,嘉峪关却城中有井,山上有泉,用水不患匮乏。
进入东瓮城,看出是上宽下窄,斗型,如果有敌人进入,可实现瓮中捉鳖。
嘉峪关初建时,是一座6米高的土城,占地2 500平方米。现存的关城总面积33500余平方米。
这段土墙,是旧时城墙,保存相对完好。
嘉峪关由内城、外城、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,壁垒森严。与长城连为一体,形成五里一燧,十里一墩,三十里一堡,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。
内城西宽东窄,略呈梯形,城高9米,东西开“光化门”和“柔远门”两门。门外各筑有瓮城,城楼对称,三层三檐五间式,周围有廊,单檐歇山顶,高17米。城四隅有角楼、南、北墙中段有敌楼,一层三间式带前廊。两门内北侧有马道达城顶。
嘉峪关是古代“丝绸之路”的交通要塞,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(东有山海关、中有镇北台、西有嘉峪关)的美称。
嘉峪关内城墙上建有箭楼、敌楼、角楼、阁楼、闸门等共十四座,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、井亭、文昌阁,东门外建有关帝庙、牌楼、戏楼等。
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,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,与该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,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。
这座历史名城,发挥过太大的军事作用,经历过太多的历史名人,流传过太多的文化故事。
明代东部的吐鲁番日渐强大,常引兵进犯河西走廊各城,嘉峪山隘口为必经之地。自建成嘉峪关后,这关便为西部国防重地,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。
这些城墙 建于明代,历经600多年,如今依然坚固。材料主要是黄土,经过暴晒,晒死草籽,夯筑成墙。
为防止敌人来犯,城墙上安放了大炮。
外城正中大门额刻“嘉峪关”三个大字,门顶原有城楼。
新中国成立后,嘉峪关曾多次维修加固,至今保存完好。
如今战火已息,所有的哀思与悲伤,所有的英勇和惆怅,都沉寂在了漫天的黄沙之下。
嘉峪关附近烽燧、墩台纵横交错,关城东、西、南、北、东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。
嘉峪关的修建,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,在古时简陋的建筑条件下,能建起如此雄伟的关城,是很不简单的。
场内工作人员在进行演出,模拟当时明军对战少数名族的场景。
嘉峪关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了一种文明和精神的象征,不过每每站在嘉峪关下看着那雄阔的山关却总是内心澎湃不已。在这里除了有对历史的缅怀,更多的是对伟大劳动人民的感慨。 我们的脚步还为停止,稍过休息,下一站向张掖进发!


电信与服务业务许可证:(京ICP备13029860号-11)
Copyright 2024 © 车314 版权所有 About che314